古人怎样保持心理健康?
现代社会,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,心理健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。而现代医学证实,心理健康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那么,我们应该怎样缓解压力,保持心理健康?
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。我国古代的中医养生家们,很早就认识到了精神、心理健康对于人体身心保健的重要性。如《黄帝内经》就提出了"活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"的精神养生方法,强调思想清净、精神安宁,就可以保持身心健康。
修身养性
历代中医养生家都强调"养生莫若养性".一般而言,性格开朗,活泼乐观,心理健康者,不易患精神病、重病和慢性病,即使患了病也较容易治愈,容易康复。加强性格修养,培养乐观的情绪,要表现在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和希望,大度处世,宽以待人,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,培养广泛兴趣和爱好。如阅读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刻、音乐、下棋、种花、集邮、垂钓、旅游等,均能陶冶人的情操,从而起到颐养性情,调神健身的作用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几种,在生活中实践之。
养德润身
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,强调"养性莫若养德".儒家孔子早就提出"德润身","仁者寿"的理论。孟子也倡导:"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"道家、医家等,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养生首务,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。特别提倡参与社会活动,多做公益活动,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新的贡献,展现新的道德风貌。多做好事和善事会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而朋友遍天下,从而取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,这正是古人说的"仁者寿"的道理。
调摄情绪
古人云:"不如人意常八九,如人之意一二分。"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调摄情绪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。古代中医养生家非常重视不良情绪的调摄,而且方法多种多样,最为常用有节制法、疏泄法、转移法等。并且,不良情绪的调摄也要辨证施法,因人而宜,灵活机动,当退则退,当进则进。有时退一步,风平浪静;当进则进,有时进一步,海阔天空。
可见,古人非常注重保持心理健康,并且在理论和方法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,导致心理失衡,无法自我调节时,不妨学学古人,做一做精神养生。